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頸動脈疾病專欄 2. 沉寂千年的血管

在西方的醫學史上,中風的描述始自Hippocrates。當時所盛行的學說是體液說,認為人體內含有四種主要的體液,即血液,痰液(phlegm),黑膽汁及黃膽汁(說句實話,至今我依然不解何謂黑、黃膽汁)。血液是由肝臟合成,經由靜脈流到腦部。在腦部,血液的成份中加入了所謂的pneuma,這pneuma就是空氣中最精華的部份。血液在加入了pneuma之後,再經過動脈系統,把這些已經活化的血液送達身體的其他部位,所以人的四肢才會動。然而病人為什麼會發生中風呢?當時的觀念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發燒。發燒讓痰液黏在腦血管壁上,造成血流不順暢,使得大腦無法發揮其正常分泌pneuma的功能,導致流至四肢的血液未經大腦的活化,所以出現了症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帶動了解剖學的進展,仔細觀察人體蔚為時尚,才有機會一反以往錯誤的觀念。史上第一篇有關中風的論文雖已於1619年由Nymman發表,然而即使到了二十世紀初,學者對於中風的觀念,仍流於空泛。Fisher坦承,當時所盛行的觀念是:Everything is vasospasm。腦內血管痙攣導致中風,是當時的主流思維。那時候雖也有栓塞(embolism)的觀念,但是這個機轉並未受到重視。而且當時的觀念認為,栓子若非來自心臟即來自主動脈,並不認為頸動脈的病變會掉下栓子來。之所以會如此,與當時的研究技術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當時要研究腦血管疾病,只有靠病理解剖一途。而病理解剖時,都會檢查心臟和主動脈,但是未必會檢查頸動脈。所以頸動脈疾病與中風之間的關係,一直被忽略。1905年,布拉格的醫生Chiari研究400個病人的病理解剖,結果在7個病人身上發現有血栓附著在病人的頸動脈斑塊上,而這幾位病人之中有4位發生腦栓塞。於是他推測來自頸動脈的栓子也可能會造成腦栓塞。礙於當時所盛行的觀念,這篇文章並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