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頸動脈疾病專欄 3. 腦血管攝影術

發展出腦血管攝影術是一項很重要的突破。這一項技術首度在1927年7月7日由葡萄牙醫生Moniz在巴黎報導,當時他只敢將這項技術用以診斷腦瘤。一者是因為檢查時需以長針插入頸部,再者是因為造影劑的毒性大,以致當時的血管攝影術被視為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檢查,敢使用這種檢查的醫生非常少。所以發展初期,這項技術無法廣泛應用在腦血管疾病的研究。一直到1936年Sjogvist用血管攝影檢查證實了一個內頸動脈阻塞的案例之後,才促使Moniz在隔年用同樣的檢查方式報告了4位罹患內頸動脈阻塞的病人。雖有先驅,但難開風氣。基於安全性的顧慮,使得Hultguist在1942年仍用病理檢查的方式來研究頸動脈疾病。這位學者做了1400位中風病患的病理檢查,對其中400位病患的頸動脈血管仔細研究,發現有3﹪的血管中含有血栓(thrombosis)。然而他和Chiari遭到同樣的命運,研究結果並沒有受到重視。因為當時的學者不僅不認同頸動脈疾病會造成中風,而且對於頸動脈病變的原因也不太瞭解。例如Krayenbuhl及Weber曾在1944年利用病理解剖及血管攝影檢查過16位頸動脈血栓(thrombosis)的病人,發現有11條內頸動脈阻塞,而他們認為造成血管阻塞的病因是Buerger氏病。可見當時在觀念上,仍將頸動脈視同周邊血管。當時對於血管疾病的致病機轉,幾乎完全籠罩在血管痙攣的學說之下。以致於Fisher在1951年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內頸動脈阻塞的文獻之時,他依然想不透:為什麼頸動脈阻塞會造成血管痙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