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頸動脈疾病專欄 9. 内膜剝離術
1954年Lancet登出一篇由英國人Eastcott所發表的文章,描述一位66歲的病人,因內頸動脈阻塞,歷經33次無力,說不出話來,及暫時失明等情況。Eastcott和Pickering及Robb合作,替病人切除了3公分的阻塞血管,再將總頸動脈直接接到內頸動脈。患者的症狀在手術之後其完全消失。這是内膜剝離術首度成功的案例。這項手術,在1970至1980年代間,雖有一些零星的小型研究,但初步的結果並不理想。然而從事這項手術的醫師仍然默默耕耘,在當紅的繞道手術結果慘遭滑鐵盧之後,學者藉機檢視內膜剝離術在預防中風方面的成效。歐洲方面自1981年至1994年間,收集3,024位有症狀的病患,追踪至1995年底,而自1998年之後陸續發表研究結果。另外一個研究群,自1987年開始在北美進行類似的研究,也自1991年之後逐次發表結果。不論是根據北美或是歐洲的研究結果,發現對於嚴重的內頸動脈狹窄的病患,併用外科手術的治療結果,要比僅用藥物治療來得好。在1995年,針對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的病患,接受內膜剝離術治療的研究結果也出爐。若就這些內膜剝離術的臨床試驗結果而論,在預防中風再發這方面,內膜剝離術似乎比繞道手術更具價值。推測其成因,可能是因為內膜剝離術兼具恢復灌流及去除栓子的雙重功效。綜觀這些內膜剝離術的結果,雖然無法得知為何病患會由無症狀變成有症狀的病人,但是若僅就有症狀的病患而言,病患內頸動脈的狹窄程度,似乎是發生中風最相關的因素。以此推論,設法改善病患內頸動脈的狹窄嚴重程度,又能解決栓塞的情況,似乎是一種合理的治療方式。於是有學者應用血管內支架的技術來治療頸動脈狹窄。支架放置術在近年來突飛猛進,從現有的研究結果看來,其臨床效用不亞於內膜剝離術,已成為治療上的新趨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