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頸動脈疾病專欄 5. 不識廬山真面目

Fisher從病人生前臨床上的症狀,包括左側身體的無力及右眼的暫時失明,推測與右側頸動脈疾病有關,而今從病理解剖上得到證實。接下來得解釋阻塞為何會造成這些短暫的缺血症狀。1952年,Fisher發表了他第二篇有關頸動脈疾病的文章,在這篇文章裡Fisher利用7個病人來闡述眼睛暫時失明和內頸動脈阻塞之間的關係。他在這篇文章中批評前人的觀察並不正確,也記載他在臨床方面的評論,更重要的是他嘗試解釋其致病機轉。他認為不是因為血流不足所以造成眼睛暫時失明,因為如果是血流量不足造成視覺的症狀,那麼眼睛的症狀應該要和肢體無力同時發生;而加上有些報告指出,將內頸動脈或總頸動脈結紮之後並不會造成類似的視覺症狀,於是Fisher認為症狀不是因為腦血流的不足所造成的。可惜Fisher當時仍將眼睛的症狀認為是視網膜動脈發生血管痙攣的結果,只是連Fisher自己也想不透,為什麼總是在中央視網膜動脈這一條血管才會發生血管痙攣。這種視網膜動脈會發生血管痙攣的觀念,始自於Jackson所提出的視網膜癱癇(retinal epilepsy)。Fisher雖承襲了Jackson的想法,但他依然想不透為什麼在血管發生痙攣之後的數週或數個月以內就會緊接著發生血管阻塞而造成半身不遂。Fisher雖然發現了一群內頸動脈阻塞的病人會發生暫時失明的情況,但也發現了無症狀的內頸動脈阻塞的患者。同樣是內頸動脈阻塞,有些人有症狀,有些人卻沒症狀,使得Fisher不敢斷言內頸動脈阻塞與短暫失明之間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