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頸動脈疾病專欄 6. 摒棄血管痙攣理論
Fisher在1953年時遇到一個特別的案例,令他開始懷疑血管痙攣的理論。那是一位70歲的老太太,在數月之內有多次發作,包括四肢無力,嘴巴周圍發麻,頭暈,嘔吐,以及失明等情況,臨床上像是基底動脈血栓症。當病人接受抗凝血劑的治療時,一連33天都不再發生症狀;然而在停藥3天之後,症狀又來了,於是他又接受抗凝血劑的治療,一連15天又完全沒有症狀發生。因為當時出院之後就無法監測PT,所以病人在出院時就停用抗凝血劑而改用安慰劑來治療,結果當PT回到正常值的那一天,病人又出現症狀了。所以病人只好再用上抗凝血劑治療半年,病人都不再發生症狀才停藥。這個病人在4年之後死於心肌梗塞,病理解剖發現基底動脈阻塞。顯然這位病人的症狀應該與凝血異常或是動脈的血栓比較相關,而不是因為血管暫時縮小管徑所造成的。Fisher當時雖然也針對凝血因素做一些臆測,但多流於假說。而當時的他,對於栓塞(embolism)的觀念是:病人在發生栓塞之前不會有先兆,所以他並不認為病人是罹患腦栓塞。弄了老半天,說穿了就是一句話:這個病人就是怪,可是不知道她哪裡怪。當時的Fisher無法確定致病的機轉是什麼,再加上心存血管痙攣的理論,於是在文章的最後,出現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句話:這一個案例,使用抗凝血劑之後,可以避免血管痙攣的發生。知難行易,儘管有個不可思議的結論,Fisher仍依據這個經驗,自1958年開始使用抗凝血劑來治療頸動脈疾病的病人,也收集了愈來愈多的暫時性腦缺血的疾患。終於在1962年又發表了一篇有關於暫時性腦缺血的文章,摒棄了血管痙攣的致病機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