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頸動脈疾病專欄 7. 具有危險的斑塊

1954年Fisher發表了另一篇有關頸動脈疾病的重要文章,從432個例行的病理解剖中發現,Fisher統計出頸動脈疾病的發生率是9.5%。大部份的病人是頸動脈阻塞,但也有些病人罹患很嚴重的內頸動脈狹窄,尚未完全阻塞。其中13位內頸動脈嚴重狹窄的病人並沒有發生症狀,而4位病患發生腦栓塞。Fisher推測可能是因為動脈硬化斑塊破裂之後,掉下來的物質造成了腦栓塞。這篇文章的主要貢獻包括: (1) 除了原先認為的頸動脈阻塞致病機轉之外,新加入頸動脈狹窄的觀念;(2) 無症狀的狹窄可能是頸動脈疾病的自然病程之一;(3) 文中明載了從一條動脈的疾病會造成另一條動脈栓塞(artery-to-artery embolism)的情況。Fisher觀察一個案例,推測從破裂的斑塊上所掉落下來的栓子,會造成遠端的動脈阻塞。患者是一個前大腦動脈阻塞的病人,其頸動脈內徑只剩下0.5mm,而塞在前大腦動脈的栓子卻遠大於頸動脈血管內徑。因而推測栓子應源自破裂的斑塊,而不是來自近端的心臟或主動脈。現今我們認為破裂的斑塊具有導致中風的危險性,觀念源自於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