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er除了收集這類病人的臨床資料,並使用抗凝血劑來治療暫時性腦缺血之外,他也想到將外頸動脈接到內頸動脈來治療內頸動脈阻塞。Fisher這個想法也是偶然地得自於一位紐奧爾良的外科醫生Fitzgerald。這位醫生有一次和Fisher共進午餐,Fitzgerald告訴Fisher說,他最近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有位病人的iliac動脈塞住了,於是他們旁接了一條血管,繞過了阻塞的動脈。Fisher在聽了他的描述之後,引發了他利用繞道手術來治療內頸動脈阻塞的想法。他將其臆想的新療法,寫在其1951年那篇landmark article之中。然而首例手術卻非由Fisher所指導,而是由阿根廷的神經外科醫師Carrea和Molins共同完成的。Carrea曾讀過Fisher的文章,同意Fisher的想法,把病人的內頸動脈從病變位置上方5mm處切斷,然後將相同高度的外頸動脈也切斷,再將近端的外頸動脈接到遠端的內頸動脈。這個顱內顱外血管繞道手術成功了,術後血管檢查結果也證實手術後的血管是通暢的。這個案例在4年之後,發表在Acta Neurologica Latinoamericana。
自Carrea的報告之後,成功的繞道手術的報告就陸續出現,在其後的一、二十年裡,外科醫師就積極地利用這項手術來治療內頸動脈的疾病。行之多年之後,才有人想要證實這項手術的成效。於是從1977年8月開始,在歐、亞及北美各地共同進行一項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台北的榮民總醫院在當時也參與研究,至1982年9月止,這項試驗總共收錄1,377位病患,平均追踪55.8個月。分析出來的結果竟出人意表:顱內顱外血管的繞道手術,並不會減少病患再發生中風的機會。可是這項手術過去成功的案例並不少,表示這項手術用以治療腦血管疾病的確有效,但是這項試驗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結果?試驗的結果暗示,頸動脈疾病造成中風的機轉並不如想像中這麼單純,只增加血流量無法完全避免再發生中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