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頸動脈疾病專欄 4. 乘勢待時
Fisher基於多年來的努力,收集超過1100個頸動脈病理解剖的案例,在1951年發表一篇名為Occlus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的文章,這篇文章利用8位內頸動脈阻塞的病人,來闡述內頸動脈很可能是造成腦中風的一個重要原因,把大家的注意力從中大腦動脈拉到了頸動脈。Fisher之所以敢大膽臆測,是基於他對中大腦動脈的仔細觀察:他曾經花一年的工夫,收集200位疑似罹患中大腦動脈血栓的病人,但於解剖時發現這些病人的中大腦動脈裡並沒有血栓 (thrombosis)。倘若這些病人的病因不是血栓而是栓塞(embolism),令人費解的是在患者的心臟及主動脈等處卻都找不到栓子。然而Fisher當時也只敢臆測,仍不敢斷言頸動脈就是產生栓子的來源。因為那時候,在他的觀念裡,血管痙攣仍是最可能的病因。這一篇文章另外一個重要的論述,就是Fisher率先闡明了內頸動脈阻塞,會造成腦部或眼睛發生短暫缺血的症狀,暫時性缺血性發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的觀念也應運而生。這個重要的發現,得自於病人一句無心的幽默:1950加拿大的瑪莉皇后榮民醫院裡,有一位68歲的病人,在發生左側偏癱之後的2個月裡,右眼發生五、六次暫時失明的情況。病人向Fisher描述這些症狀之後,最後又加上一句:「如果我的另一邊的眼睛瞎了那不是很好笑嗎?我就成了左邊身體不能動,右邊眼睛看不到。」Fisher原將病人的症狀當成是視野的問題,這時才突然驚覺到可能和頸動脈疾病有關。一週內,Fisher又遇到第二個病人,描述的症狀和第一位病人幾乎完全一樣。他是在小酒館裡喝酒時發生失明,他馬上告訴他身旁的朋友,想不到他的朋友竟然告訴他說:「別擔心,這裡每個人都曾這樣,過一下子你就會好了。」果然,過一下子這位病人又恢復視力了。有了這連續的兩個經驗之後,Fisher認為他的想法應該是沒錯了。接下來得要證實病人有頸動脈疾病,這就需要病理解剖的結果來佐證。前述的第一位病人後來去世了,不巧那天正好是週末,Fisher渡假去了。病患的家屬當時也問醫生需不需要做病理檢查,沒想到當天值班的醫師認為沒有必要。等到Fisher星期一來院開會時知道這件事之後,只好徵得家屬的同意,在殯儀館裡解剖,取出病人的頸動脈來檢查,果真發現病患的內頸動脈阻塞。在那個盛行血管痙攣學說的時代裡,找到一條阻塞的頸動脈並不值得大驚小怪。然而對Fisher而言,卻是莫大的興奮。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